“非遗匠心·职教传承”非遗品牌建设与对话交流展示活动顺利举行

日期:2024-08-27

8月25日,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指导,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项目——“非遗匠心·职教传承”非遗品牌建设与对话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

活动邀请国内外各教育部门、高校领导、职业教育同行及非遗传承人等80余人参加,旨在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以非遗作品发布和非遗品牌建设对话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传承、发展及保护,通过职业教育吸引并培养更多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能工巧匠,将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和具体内容落到实处。

会议现场

活动分为领导致辞、贵州省非遗作品新闻发布、主旨发言以及前往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进行非遗项目现场体验四个阶段。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梅松,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桂祥友分别致辞。活动由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祝晓舟主持。

梅松在致辞中表示,通过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非遗手工艺成果,分享非遗品牌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聚焦职业教育在非遗手工艺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以及促进双方的人文交流与互鉴,不仅有利于推动双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传承、发展及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搭建一个职业教育与非遗对话交流的平台,让职业院校的师生们能够深入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技艺,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让“非遗匠心·职教传承”项目成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现场

桂祥友在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国各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有效拓宽思路、渠道和资源推进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和非遗交流,通过主动走出去、企业互访、设计共享、产品共销等方式,引导企业、工匠抱团发展,积极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事业中,增添高职院校的民族特色,致力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将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助推贵州和东盟合作发展更上新台阶。

会上,贵州省非遗作品新闻发布展示了鸽子花主题绣片、创新服饰系列、布依族蓝靛染茶道布艺系列、少数民族唐娃娃、盛唐系列——银鎏金花卉执壶等本年度非遗新品。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体现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非遗作品展示

在主旨发言环节,澳门旅游大学教授邓靖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红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范卫东、贵州省文化馆研究馆员陆勇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群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非遗匠心·职教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多层次的探讨。

活动期间,受邀嘉宾前往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进行非遗项目现场体验,观看表演,现场载歌载舞,欢声一片。文创园内,嘉宾进行了扎染、泥哨等体验,通过制作特色手工制品,深入了解贵州非遗,感受传统技艺多彩魅力。

非遗作品展示

本次活动以“非遗匠心·职教传承”为主题,不仅深刻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匠心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更在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加强了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文章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