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会 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日期:2024-08-24

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会现场

8月22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会在贵阳举行。贵州省内外高校、企业代表50余人共聚于此,交流分享校企合作经验,探讨理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云坤表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肩负着培养大批卓越工程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不仅是对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介绍,近年来,贵州着力实施“强工科”行动,推动高等学校分类特色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理工科人才培养。近三年,贵州高校累计签订产学研合同6000余项,合同金额10余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300多家,创设和参股新公司40余家。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布局,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对理工科的建设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未来将着重从深化学校学科专业改革、培育孵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合作共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强化相关政策引导支持等方面开展工作。”贵州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梁恒贵介绍。

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希望借此次交流周的东风,建立和拓宽‘科技入黔’的需求清单、供给渠道及供需对接,汇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友昌表示,贵州将依托省部会商、省院省校合作、省际合作以及东西部协作等合作平台,围绕“富矿精开”和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等战略,加大科技入黔的力度。

贵州与厦门大学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谢兆雄告诉记者,厦门大学在探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样的模式创新可聚焦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领域,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电子信息类学科的最新进展基本上都是产业界引领的,我们目前处在应用驱动创新、技术倒逼科学的阶段。”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高明认为,基于此背景,强化理工科需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通过AI for Education,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培养跨学科的创新人才;秉承应用驱动创新理念,积极主动对接产业真实需求,以痛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积极拥抱智能科学时代,利用AI for Science,攻克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在理工科领域,将优质的产业资源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校人才培养西南区运营总监田荣阳建议,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校-企-校的优质资源等路径,为贵州理工科高等教育注入活力。

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会上,围绕贵州“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多家校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和备忘录,通过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开展联合培养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